“数字敦煌”张开文化传播翅膀(2)

想将敦煌文物原原本本搬进电脑里,数字敦煌过程可不简单。张开“先要设计周密、文化完善的传播翅膀数字摄影采集方案,综合考虑洞窟大小、数字敦煌形状及损坏程度和摄影难度系数,张开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。文化然后使用定制轨道、传播翅膀摄影车等专业设备进行拍摄。数字敦煌最后运用拼接法,张开将上千幅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文化图像。”走进第138窟,传播翅膀俞天秀指着正拍摄的数字敦煌设备说:“拍摄时,必须采用恒温冷光源,张开确保人为影响降到最低。文化”

“采集工作,不仅枯燥,而且辛苦。”从事数字化采集、拼接工作已15年的安慧莉说,进入小小的洞窟,动手组装仪器、铺设轨道,腾挪都在方寸间,既要保证拍摄精度,还要避免伤害壁画。“必须很专注、很小心。”安慧莉说。

采集不易,拼接更难。“每张照片都是某个局部,我们要做的,就是拼接出完整的壁画。”安慧莉说,这类似拼图游戏,都是人工操作,盯着屏幕,一点点修正。拼接误差需要控制在毫米间,就是人物的根根发丝,也要“无缝对接”。

完成这项工作,需要投入大量人力。以一个80到100平方米的中型洞窟为例,摄影采集组需要4到5人,拼接小组需要5到6人。以10个人为一组,完成全部工作需要3个月。“刚开始,一年只能拍2到3个洞窟。”俞天秀说,随着条件改善,现在一年可以拍20多个洞窟,拼接10多万张图片。

将彩塑、壁画数字化,在国内,莫高窟是先行者。“一开始既没经验,也无参考。后来经过实践探索,研究院总结、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,形成了采集、加工、存储等方面的13个标准。”俞天秀说,这些标准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。数字化之后的莫高窟,不仅能让更多人便捷地领略莫高窟的魅力,而且能够永久保存。

场景化全面呈现敦煌文化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.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*